
- 無障礙輔助瀏覽


云浮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云浮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通知(云府〔2021〕14號)
發布時間 :2021-07-09 10:51 來源 :本網 瀏覽次數 : -次 【字號: 大中小】
YFFG2021002
云浮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云浮市“三線一單”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通知
云府〔2021〕14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云浮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生態環境局反映。
云浮市人民政府
2021年6 月29日
云浮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推進云浮市“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以下簡稱“三線一單”)落地,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協同推進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通知》(粵府〔2020〕71號),結合我市“三線一單”研究成果,制定本方案。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總基調,立足“一區”、融入“一核”、協同“一帶”,全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珠三角核心區建設,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思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為底線,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為助力我市實現打造粵北生態建設發展新高地奠定良好生態環境基礎,在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方面走在廣東省前列。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硬約束落實到區域空間,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持續優化發展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分區施策,分類準入。針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主體功能分區、自然資源稟賦,聚焦重點問題和重要保護目標,科學劃分環境管控單元,并對環境管控單元實施差異化生態環境準入管理,構建層次清晰、尺度合理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促進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統籌實施,動態管理。堅持市級統籌、區域協調原則,加強省市縣三級聯動。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數據共享體系及成果應用機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定期梳理我市生態環境狀況與發展戰略的變化情況,按程序對成果內容實施更新,實現“三線一單”成果的動態評價和管理。
到2025年,全市形成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完成“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大氣和水環境持續改善,土壤污染等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其中:
——生態保護紅線及一般生態空間。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334.24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7.14%;一般生態空間面積1497.54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9.23%。
——環境質量底線。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省考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到100%,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比例達到100%,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長治久清。大氣環境質量保持優良,臭氧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達到省下達的空氣質量目標。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以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穩定達到省下達目標要求。
——資源利用上線。強化節約集約利用,持續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水資源、土地資源、岸線資源、能源消耗等達到或優于省下達的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加快實施碳達峰行動計劃,持續強化碳排放總量控制,按省規定年限實現碳達峰。
到2035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鞏固完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良,碳排放達峰后穩定下降,總體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市共劃分為44個環境管控單元,其中:優先保護單元25個,面積為3450.0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比例44.31%;重點管控單元14個(含6個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面積為709.9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比例9.11%;一般管控單元5個,面積為3626.69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比例46.58%。
從區域布局管控、能源資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管控和環境風險防控等方面明確準入要求,建立“1+44”的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體系。“1”為全市總體管控要求,“44”為44個環境管控單元的差異化管控要求。
——區域布局管控要求。
強化生態空間保護。以粵北生態建設發展新高地為目標,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嚴格控制開發強度,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強化云開大山南北山脈、云霧山脈、天露山脈、大金山脈等重要山脈為代表的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帶等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建立以自然保護地為基礎、以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鞏固云浮市“一帶、一屏、三片、四廊、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強化西江生態保護及水源涵養功能建設,著力將云浮市打造成為大灣區北部生態屏障核心區。強化生態系統功能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對生態保護紅線之外的一般生態空間內,可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內允許的活動,在不影響主導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可開展國家和省規定不納入環評管理的項目建設以及生態旅游、畜禽養殖、基礎設施建設、村莊建設等人為活動,允許對該區域內人工商品林依法進行撫育采伐、擇伐和樹種更新等經營活動。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調整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空間布局,推動產業高質量轉型升級。培育金屬智造產業集群、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集群、氫能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文旅產業集群和現代物流產業集群等“七大特色產業集群”,充分利用西江黃金水道優勢,主動參與灣區供應鏈產業鏈協作分工,著力打造灣區綠色低碳產業轉移“重要承載地”。引導優化工業園區科學布局,新建項目原則上入園管理,推動現有工業項目集中進園,推進“三線一單”在鋼鐵等“兩高”項目環境準入及管控要求方面的嚴格落實;以西江生態經濟走廊為重點加快產業集中布局,打造廣東金屬智造科技產業園、氫能源產業園等八大園區。統籌優化中心城區傳統產業布局,推進石材等傳統產業搬遷改造及向規?;?、綠色化、高端化轉型發展,規劃發展六都-都楊臨港物流數字經濟貿易區、安塘—思勞—腰古智能制造產業區、河口石材文化創新創意示范區等三大新興產業功能區。同時,鼓勵各縣(市、區)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特色產業,積極探索“農業+”“旅游+”“生態+”等縣域經濟業態發展。
——能源資源利用要求。
以超超臨界燃煤發電、天然氣熱電聯產等高效發電項目為引領逐步替代已有燃煤小火電機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積極發展氫能、光伏發電、抽水蓄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建立現代化能源體系。實施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獎勵制,推進能源消費總量、煤炭消費量和能源消費強度目標落實,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大力發展綠色航運,開展航運清潔化試點,有序推動船舶、港作機械等“油改氣”“油改電”,降低港口柴油使用比例。加大天然氣、純電動以及氫能等清潔燃料車船推廣應用。逐步擴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全面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碳達峰行動要求,明確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達峰時間、路線圖、實施路徑、主要任務措施,合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確保全市按國家和廣東省要求實現達峰目標。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
大力實施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保障西江及主要支流基本生態流量,深入抓好工業、農業、城鎮節水。加快企業節水改造,提高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推廣管道輸水、噴灌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普及節水器具,嚴格控制供水管網漏損率。
實施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減量化管理,控制新增建設用地,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積極發展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推動礦產資源開發合理布局和節約集約利用,提高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準入門檻,嚴格執行開采總量指標管控,加快淘汰落后采選工藝。
強化西江、羅定江、新興江等自然岸線保護,優化岸線開發利用格局,規范岸線開發秩序。
——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深入實施重點污染物總量控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優先向重大發展平臺、重點建設項目、重點工業園區、戰略性產業集群傾斜。加快建立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聚焦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強化環境監管執法。
以火力發電、鋼鐵、水泥等行業為重點,持續推進工業大氣污染物全面穩定達標排放。以臭氧和顆粒物(PM2.5)防控為核心,大力推進VOCs源頭控制和重點行業深度治理,推進工業園區、企業集群完善VOCs集中高效處理等措施,嚴格落實國家產品VOCs含量限值標準,大力推進低(無)VOCs含量原輔材料替代,逐步實現臭氧穩定步入下降通道。在可核查、可監管的基礎上,新建項目原則上實施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量替代。繼續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火電及鋼鐵行業企業大氣污染物達到可核查、可監管的超低排放標準,水泥、石化、化工及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企業大氣污染物達到特別排放限值要求。
優化調整供排水格局,地表水Ⅰ、Ⅱ類水域,以及Ⅲ類水域中的保護區、游泳區,禁止新建排污口,已建成的排污口應當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且不得增加污染物排放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已建的排污口應當依法拆除。加大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完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工程建設,確保園區污水穩定達標排放。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穩步提升生活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BOD)濃度,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效能,加快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推進鎮級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因地制宜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禁止向環境直接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染物,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根據養殖規模和污染防治需要,按法律法規要求建設相應雨污分流、糞污貯存、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配套設施,推動養殖尾水等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除專業園區外,嚴格控制涉重金屬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項目建設,新建、改建、擴建涉重金屬重點行業的項目應明確重金屬污染物總量來源。加強化學礦、金屬礦等礦區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礦區雨污分流設施建設,實施清污分流;升級改造礦區廢水治理設施,強化廢水中砷、鉈、鉛等重金屬的協同控制。全面推進硫化工企業清潔生產改造,重點加強污染治理設施的升級改造,強化廢水中砷、鉈等重金屬的協同治理,降低重金屬排放量。建立污染源排查整治清單,嚴格執行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要求。
提升硫鐵礦廢渣、石材廢渣、中藥廢渣等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利用能力建設,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
——環境風險防控要求。
強化全市重要飲用水水源保護,嚴格控制重大開發性項目建設,控制飲用水水源周邊地區農藥、化肥使用量,切實保障飲用水安全。加強西江供水通道干流沿岸以及飲用水水源地、備用水源環境風險防控,強化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風險協同防控,建立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重點加強環境風險分級分類管理,建立區域聯動環境預警應急響應體系,實行聯防聯控。強化化工企業,金屬礦采選、金屬冶煉等涉重金屬污染行業,工業園區和尾礦庫等重點環境風險源的環境風險防控,定期開展環境安全風險隱患排查,針對重點園區及企業建立完善的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落實環境風險應急預案。推動綠色礦山建設,加快礦山改造升級,強化選礦廢水治理設施的升級改造,選礦廢水原則上回用不外排。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規范受污染建設用地地塊再開發。結合土壤、地下水等環境風險狀況,合理確定區域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和建設項目選址,嚴禁在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區、敏感區周邊新建、擴建排放重金屬污染物和多環芳烴類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針對全市44個環境管控單元所含環境要素細類和環境質量現狀,實施差異化管控要求,具體見附件4。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將“三線一單”作為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有力抓手、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切實抓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和監管。市生態環境局統籌做好全市“三線一單”成果的實施、評估、更新調整和宣傳工作。其他市直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和信息共享,按照職責做好有關工作。
強化“三線一單”的剛性約束,將其作為規劃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以及重大項目選址的重要依據,并在政策制定、規劃編制、執法監管過程中做好應用,嚴把生態環境準入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以“三線一單”為基礎,著力構建“三線一單”、區域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排污許可相互銜接的固定污染源全鏈條環境管理體系,不斷提升環境監管效能。
“三線一單”原則上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同步進行調整更新,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會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有關部門,在全省評估更新和動態調整機制下,認真做好“三線一單”動態更新工作。五年內因法律、法規、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戰略、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以及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發生重大變化,需要調整“三線一單”成果的,按照廣東省“三線一單”實施管理相關規定調整更新。
建立“三線一單”實施、評估、調整更新的工作機制,組建長期穩定的專業技術團隊,安排專項財政資金,切實保障“三線一單”實施、評估、更新調整、數據應用和維護等工作順利開展,推動成果落實應用。
切實做好全市“三線一單”成果數據的系統梳理和集成工作,依托全省“三線一單”成果數據應用平臺,將我市“三線一單”成果納入平臺,加強“三線一單”數據應用系統與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有關部門業務平臺的對接,實現編制成果信息化應用和數據共建共享共用。
本方案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附件:1.云浮市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分布示意圖
2.云浮市生態空間劃定情況匯總表
3.云浮市環境管控單元匯總表
4.云浮市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云浮市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分布示意圖
注:上表中,生態空間=生態保護紅線+一般生態空間。
1全市生態保護紅線暫采用202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報送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的版本。一般生態空間后續與發布的生態保護紅線進行銜接。
2后續與所發布環境相關領域“十四五”規劃進行銜接。
3后續與所發布資源、能源相關領域“十四五”規劃進行銜接。
4根據生態環境部《關于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環環評〔2021〕45號),兩高項目暫按煤電、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冶煉、建材等六個行業類別統計,后續對“兩高”范圍國家如有明確規定的,從其規定。